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介紹可持續概論、 可持續包裝概論、可持續包裝的法規、市場和流通的可持續化、可持續包裝材料、可持續包裝設計、可持續包裝的評估方法及可持續包裝的實施。
特點:可持續的理念在其他行業如建筑、工業設計等逐漸得到足夠的重視。包裝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材料一次性消費行業,可持續的理念可以指導行業從法規、市場流通、材料、設計等方面指導行業向更可持續、更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本書的內容設計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體現其理論的完整性。
《可持續包裝》黃崇杏,趙媛 主編
時間:2022-05-12 來源:中國包裝材料網
這本書是包裝專業科技書,深入分析講解可持續包裝概念、規范、材料、設計、評價、實施,內容極其豐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崇杏,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學術骨干,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包裝動力學專委會委員、教育部輕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包裝工程組委員、《包裝工程》編委,《Food Control》、《Food Chemistry》、《New Journal of Chemistry》等SCI雜志審稿人。從事包裝工程的教學工作和綠色包裝材料、食品包裝安全、農產品保鮮包裝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廣西科技廳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30篇被SCI收錄。獲授權專利11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廣西科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第1章 可持續包裝概論 1
1.1 可持續發展 1
1.1.1 可持續發展歷程 5
1.1.2 可持續發展定義 8
1.1.3 可持續發展內涵與原則 9
1.2 包裝與可持續發展 10
1.2.1 包裝對資源、能源與環境的負面效應 10
1.2.2 包裝產業發展現狀 25
1.2.3 包裝行業現存問題 26
1.2.4 包裝的可持續發展 28
1.3 可持續包裝 28
1.3.1 可持續性概念 28
1.3.2 包裝概念 29
1.3.3 可持續包裝概念 30
1.4 可持續包裝產業動態 33
1.4.1 非政府和政府組織的行動 33
1.4.2 實施可持續包裝策略的經典案例 34
第2章 可持續包裝法規及標準 41
2.1 合格合理包裝的法規及標準 41
2.1.1包裝質量保證體系 41
2.1.2 包裝減量化制度 48
2.2 包裝衛生安全的法規及標準 49
2.2.1包裝衛生法規及標準 49
1.2.2 包裝安全法規及標準 54
2.3 包裝清潔生產的法規及標準 56
2.4 包裝廢棄物管理的法規及標準 58
2.5 促進包裝可持續化的法規及標準 59
2.5.1 包裝稅制度 59
2.5.2 包裝禁令 61
2.5.3 環境管理系列標準 62
參考文獻 63
第2章附錄 65
第3章 可持續包裝材料 108
3.1前言 108
3.2 紙和紙板 111
3.2.1 紙質包裝材料性能 111
3.2.2 紙和紙板在包裝領域的應用 111
3.2.3 紙和紙板生命周期 121
3.2.4 紙類可持續包裝產品 123
3.2.5 如何實現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紙質可持續包裝 127
3.3 塑料 130
3.3.1 傳統塑料 130
3.3.2 生物可降解塑料 138
3.3.3 塑料類可持續包裝產品 149
3.3.4 如何實現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塑料可持續包裝 154
3.4 金屬 156
3.4.1 鋁 157
3.4.2 鋼 161
3.4.3金屬類可持續包裝產品 166
3.4.4如何實現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金屬可持續包裝 168
3.5 玻璃 169
3.5.1 玻璃包裝材料性能 169
3.5.2 玻璃在包裝領域的應用 169
3.5.3 玻璃包裝生命周期 170
3.5.4 玻璃類可持續包裝產品 171
3.5.5 如何實現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玻璃可持續包裝 171
3.6 其他材料 172
3.6.1 可食性包裝材料 172
3.6.2 活性包裝材料 195
3.6.3 智能包裝材料 220
3.6.4 納米包裝材料 258
3.7 結語 287
參考文獻 288
第4章 可持續包裝設計 289
4.1包裝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89
4.1.1 包裝材料不安全環保 290
4.1.2 包裝結構與裝潢不合理 290
4.1.3 創新研發力量不足 290
4.1.4 可持續倡導性薄弱 291
4.2可持續包裝設計基本概念 291
4.2.1 可持續包裝設計內涵 291
4.2.2 可持續包裝設計原則 292
4.2.3 可持續包裝設計目的 293
4.2.4 可持續包裝設計意義 293
4.3 可持續包裝設計策略 294
4.3.1 可持續包裝設計基本模塊 294
4.3.2 可持續包裝設計基本步驟 301
4.4 可持續包裝設計案例分析 306
4.4.1 減量化案例 307
4.4.2 可回收利用案例 310
4.4.3 可重復使用案例 315
4.4.4 使用環保材料案例 321
4.4.5 使用環保印刷案例 327
4.4.6 高附加值包裝案例 332
4.4.7 優化資源能源利用率案例 336
4.5 總結與展望 342
參考文獻 343
第5章 可持續包裝評價 345
5.1 可持續包裝相關指標 345
5.2 包裝生命周期評價(LCA) 347
5.2.1生命周期評價概述 347
5.2.2包裝生命周期評價技術框架 349
5.2.3?裝生命周期評價意義 374
5.3 包裝生命周期評價工具 382
5.3.1 SimaPro 384
5.3.2 GaBi 395
5.3.3 COMPASS 406
5.3.4 PIQET 416
5.3.5 Wal-Mart’s Sustainable Packaging Scorecard 436
5.3.6 eBalance 和 eFootprint 443
5.3.7 “一米一”平臺 447
5.4 可持續包裝的生命周期可持續評價(LCSA) 453
5.4.1 生命周期可持續評價概念 453
5.4.2 可持續包裝 LCSA 技術框架 455
5.4.3 可持續包裝 LCSA 模型 460
參考文獻 468
第6章 可持續包裝實施 475
6.1 實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476
6.1.1 觀念意識方面 476
6.1.2 法律與政策方面 477
6.1.3 技術方面 477
6.1.4 市場推動方面 478
6.1.5 人才培養方面 478
6.2 推動包裝體系可持續化模式 479
6.2.1 包裝組織可持續框架 480
6.2.2 產品質量和安全方面 481
6.2.3 環境和能源方面 482
6.2.4 職業健康與安全方面 483
6.2.5 慈善與公益方面 484
6.3 施行可持續包裝認證 485
6.3.1 相關認證及依據 486
6.3.2 相關認證機構 495
6.3.3 認證意義與價值 499
6.3.4 認證流程 501
6.4 進行可持續包裝評價 502
4.1 道瓊斯可持續發展評價 502
4.2 LCSA 評價 504
6.5 五個參與群體的行動 506
6.5.1 政府 506
6.5.2 非政府組織 515
6.5.3 包裝企業 521
6.5.4 下游制造商 527
6.5.5 消費者 529
參考文獻 537
附錄 540
附錄1 質量和安全相關標志 540
附錄2 環境和能源相關標志
到了該為文集中這本再版的小書寫“序”和“前言”之類文字的時候了,翻翻廣西美術出版社當年原版的書,其中“后記”中說的話似乎沒有過時,我就偷懶將它稍作潤色,用作新版的“代序”了。只是想補充說的是,為再版這本小書,湖南美術出版社編輯從外文人名、地名、作者名以及作品標題的翻譯到插圖的選擇,做了十分認真細致的工作。對此,我要特別地表示感謝。
下面是原版中的“后記”:
這本談西方現代雕塑藝術的小冊子是被編輯朋友們“逼”出來的。十來年前,《藝術世界》雜志的資深編輯吳承基先生每次來北京組稿時,都不放過我,讓我寫些關于美術隨筆之類的文章,我寫了幾篇應付,他還不滿足,要我寫些可以連載的東西。我歷來對西方雕塑和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很關心,心想:要提高中國當代雕塑的整體水平,主要是要提高雕塑家們的藝術修養和社會大眾對雕塑的認識與理解。修養應該是全面的,包括各個方面,而中外雕塑史的知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許多原因,我們的雕塑家在這方面的知識準備并不充分,需要做許多補課的工作。另外,從社會大眾來說,由于中外雕塑史的知識不普及,對藝術的理解和欣賞無形中受到許多時下流行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對藝術創作寬容的精神不夠,這也影響藝術家們放開手腳。出于這方面的考慮,我答應給《藝術世界》撰寫西方現代雕塑的文章,大概寫了五六篇。在此前后,我在別的報刊上也寫了些這方面的文章,也是受編輯朋友們之約趕出來的。積累起來的這些關于西方現代雕塑的文字,沒有想到會結集出版。劉新先生很早就開始注意我寫的這些文字,并熱心地幫我收集了起來,近又囑我編成一本小書。大概他以為這些文章對關心雕塑、關心藝術的人多少有些用處。在他的催促和幫助下,這本小書終于和大家見面了。因為文章總共是十篇,姑且用了“十講”這個書名。
很想用些筆墨寫些關于當代西方雕塑的文章。自從20世紀70年代觀念藝術流行以來,西方獨立的“雕塑藝術”面臨著被消解的危險。當然,這僅僅是危險,實際上要真的被消解也不是件易事。但這危險確實存在。從某些方面來說,觀念藝術拓展了雕塑的邊界,許多用綜合媒體創造的東西,裝置(Installation)和雕塑之間的限界,已經很模糊,彼此難解難分,由此,有些人產生一種看法,裝置可以替代傳統的雕塑樣式,似乎觀念藝術可以替代一切。“危險”大概就在這里。不過我想傳統的雕塑形式還會有存在的價值,只要它們反映現代生活,表現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定會有永久的生命力。藝術中觀念十分重要,新的工具、媒材也必須采用,但傳統的手藝是不應被丟棄的,不要以為有了觀念,有了新的媒材、工具,“舊”的樣式就可以取消或被替代了,傳統的手藝就要被束之高閣了。我說這番話絕無全盤反對觀念、裝置藝術的意思,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觀念性的裝置藝術品,對觀念藝術的種種表現,我們也應該認真分析研究,不應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反對。這一點,我想是不應該被誤解的。
還有一點想強調一下,我們學習本民族的傳統,學習外國人的創造,目的是為了我們創造今天的藝術。學習、借鑒什么,怎樣學習、借鑒,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不主張機械地模仿任何優秀的藝術大師,傳統的也好,當代的也好,也不論他們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我們通過學習是增加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胸襟,豐富我們的修養。我們要把前人、別人的創造經驗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成為我們自己創造的推動力。亦步亦趨地模仿,不加分析地照搬,達不到真正學習的目的,這是人所皆知的事實。因此,我希望我們的讀者用分析和批評的眼光看待這本冊子中介紹的一切現代藝術家。我在介紹他們時,也限于能力和篇幅,沒有做認真的研究與分析,這是應該表示歉意的。
后,感謝催我寫這些文章和出這本小冊子的朋友們,特別是劉新和吳承基兩位,還要感謝愿意翻一下這本小冊子的讀者們。
作者謹識
2020 年6 月12 日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