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周:潛心包裝行業20余年,可降解、可回收、生物基,到底哪種包裝更環保?
時間:2021-11-04 來源:中國包裝材料網
當下,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在探索綠色包裝、可持續包裝、低碳包裝的發展,可降解、可回收、生物基等關鍵詞被廣泛提及,諸多全球頭部品牌如可口
當下,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在探索綠色包裝、可持續包裝、低碳包裝的發展,可降解、可回收、生物基等關鍵詞被廣泛提及,諸多全球頭部品牌如可口可樂、聯合利華、寶潔等更是提出了“減塑”計劃,那么,“減塑”“無塑”“以紙代塑”等就是綠色包裝的未來趨勢嗎?真正的綠色包裝到底是什么樣的?當下市場上涌現出各種綠色包裝材料,到底哪種更“綠”?
帶著這些問題,采編小組,前往鄭州大學,采訪了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設計研究中心主任陳金周教授。
陳金周教授是鄭州大學包裝工程專業的開拓者、締造者和培育者,專注包裝領域近30年,今年7月從鄭州大學退休后被返聘,繼續從事包裝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同時兼任鄭州大學包裝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綠色包裝材料與制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包裝聯合會包裝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包裝工程》與《包裝學報》編委以及河南省包協包裝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在綠色與功能包裝領域頗有建樹。
陳老師您好,您當前主要研究綠色與功能包裝,能否從專業的角度講一下綠色包裝的定義?
通俗來講,綠色包裝定義為∶對生態環境不造成污染,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危害,能循環和再生利用,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物質。當下圍繞綠色包裝,市場上出現很多概念,降解包裝、生物基包裝、可回收包裝等等,不能武斷地評價哪一種包裝更環保。綠色包裝具有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生命周期評價法,即從產品的設計,生產,流通,使用,廢棄直至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來評價產品的環境性能。包裝生命周期內對環境影響越小,環保性能越好。
面對減碳熱潮,很多品牌企業提出減塑、以紙代塑等可持續包裝方案,以此達到減碳目標,市場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紙基包裝比塑料包裝更環保,您認可這個觀點嗎?
關于紙和塑料誰更環保的問題,爭論了有20多年了。
不管是減塑也好,還是以紙代塑也好,并不能說紙基包裝一定比塑料包裝更環保。還是我上面提到的,評價一款包裝是否環保,要評估其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廢棄物量等才能下定論。
就拿當下市場上出現的紙瓶來說,由于其生產工藝不夠成熟,生產成本可能偏高,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量、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有待評估,因此相比于當下工藝成熟的PET塑料瓶,到底哪種包裝形式對環境更友好,都需要綜合的評定。
當下國家提出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否定塑料包裝,塑料帶給我們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塑料行業的人大可不必為此驚慌。相信經過不斷的研究與發展,我們能找到與塑料制品更好、更科學的相處方式。
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投資熱潮?
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加快落地,可降解塑料炙手可熱,各路資本蜂擁而至,掀起了一波投資熱潮。這樣的結果就是,上游原料供應緊張,價格不斷攀升,進而導致可降解塑料產品的價格水漲船高,反倒影響到市場的接納度。
目前來看,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占據整個塑料市場的份額大概在5%左右,按照十四五規劃產能來看,占比最多不超過10%??紤]到部分可降解材料的技術、生產工藝、成本等問題,我建議大家還是要理性對待可降解、生物基塑料。
當前的禁限塑政策主要治理領域集中于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場,非一次性塑料包裝市場是否不受影響?
雖說當下的禁限塑政策對于非一次性塑料包裝的影響不大,但是國家治理污染的決心很大,綠色包裝會是整體的發展趨勢。所以說現在沒影響,不代表五年后還是沒影響,畢竟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已經提出,國家會針對目標作出一系列政策的調整。
目前,諸多食品包裝企業都意識到這些問題了,包括雙匯、白象、米多奇等企業,都曾邀請我過去做技術顧問,探討包裝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這種思路是對的。
最后咱們談一談國內包裝工程專業的情況。您潛心包裝行業20余年,這些年來,中國的包裝行業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包裝工程專業在國內大學的概況如何?
包裝是一個很系統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一個值得潛心研究的領域。
鄭州大學包裝工程專業于1998年正式開始招生,當時國內大概有40所院校設有包裝工程專業,后面發展到70所院校。但是近幾年,由于就業等種種原因,部分學校撤消了包裝工程專業,其實還是挺可惜的,這方面的人才其實還是很短缺的。